跳到主要內容區
:::
:::

【參訪活動】2025/11/05本所智慧財產學程「智慧財產權之侵害與救濟」課程參訪紀錄。

智慧財產學程「智慧財產權之侵害與救濟」課程參訪心得

單位: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專利研究所
授課/帶隊教師:陳怡婷助理教授
參訪日期:2025年11月5日
參訪地點: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參與同學(學校/系級/姓名):台大生技四 趙呈杰
心得(800~1000字):
這次智財局的參訪真的收穫良多,尤其透過與局長及各級長官直接對話的方式,真的讓我更加了解實務運作的細節。也是因為這次智財局的參訪,才得知智財局原來與學校這麼近(台科大真的佔了地利之便)。
雖然說智慧財產領域分為四大領域:專利、商標、著作權與營業秘密。雖然知道專利是其中重中之重,但真的看到智財局內部員工的部門分配,我還是非常驚訝有超過一半的業務是與專利相關的,看見專利審查的專業性與分工的精細程度。在看到全世界的申請案量我也是有些吃驚:台灣的排名既然如此靠前(另外歐盟的申請案量以體量來說怎麼偏少呵呵)這以一個人口僅有2300萬人的國家來說已是相當的不簡單;其中申請人其實有超過半數都是國外的廠商,甚至有時候可以高達六七成。從此二方面便可見台灣在全世界商業與供應鏈的佈局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參訪前同學的報告中有討論到關於法院判決專利無效及智財局撤銷專利的情況,在這次參訪中也獲得了解答。從實務上來說法院的判決與智財局的行為應該是分開的。就算是法院判決專利的申請過程中有瑕疵而無效,如果要達到撤銷專利仍又透過舉發制度。我想這樣的關係其實也非常的合理,也相當於平衡了行政與司法之間的權力關係:法院作為公正第三方,可以客觀的判斷;但最終要做撤銷專利的動作仍需要透過行政體系原有的制度,以限制司法權直接對行政權的侵犯。
長官們還有提到專利的審查其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縱然審查人員有相關的背景,但專利申請文件的內容都是該行業最新的研究發現,因此真的也需要極強的熱誠與求知慾才能長久的堅持下去;並且基於職業倫理道德及早期不公開,不能使用AI的幫助以防資料洩漏等等,這些都是我以前沒有想過的新觀點。
當初在接觸智慧財產相關的課程後,原本主要都是圍繞在專利的申請與權利取得(畢竟開課單位專利所)相關的內容。但其實學到後來發現其實權利的取得過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其實是在權利取得後的保護與救濟的過程。尤其相關的訴訟過程通常需要耗費相當的金錢與資源,因此也導致企業在這方面的考量會更加仔細與全面。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