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8《A Thousand Cuts》映後座談會後報導文章
(撰文者: 專利所碩一 陳楨貽)
【瑞薩紀錄片到臺科大】AI浪潮下的極權政府,事實查核守得住新聞自由嗎?
專利所於11月8日與臺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協辦由事實查核基金會獨家取得版權的紀錄片《A Thousand Cuts》映後座談活動。現場近50人,除臺科大,亦有來自師大、臺大的師生參與。映後座談會由臺科大助理教授李姿儀主持,邀請《真相製造》作者劉致昕和基金會董事黃兆徽進行討論,觀眾提問相當踴躍。
《A Thousand Cuts》講述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瑪麗亞.瑞薩(Maria Ressa)與她所創辦的菲律賓獨立新聞機構《Rappler》如何在假訊息肆虐的艱困環境下與極權打壓下維護新聞自由,守護民主。
圖說:由臺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獨家取得版權的的瑞薩紀錄片《A Thousand Cuts》,11月8日於臺科大舉辦映後座談。映後邀請專利所教授李姿儀(左起)、臺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黃兆徽、《真相製造》作者劉致昕進行映後對談及分享。(攝影:朱萬澤/楊宗翰)
從公民社會如何對抗極權? 新聞自由如何死守?
劉致昕分享菲律賓公民社會的特殊性,由於其英語能力強且獲得國際支持,菲律賓的公民社會發展迅速,卻在網路社群快速崛起後遇到新挑戰。由於許多民眾僅了解社群平台,對網路背後的運作和演算法缺乏認識,無法有效辨別假訊息。儘管面臨困難,菲律賓的民間團體仍積極舉辦媒體素養工作坊,提升資訊判別能力。劉致昕強調,即使媒體獨立發展受到局限,但菲律賓的公民力量有助於提升社會反思,避免淪為極權掌控的工具。但偶爾仍有氣餒之時,「片子沒有拍到的是,他們(公民團體)好像努力錯了方向,選舉結果讓他們失望。到頭來還是自己的人在玩。無法滿足喜歡唱歌跳舞的選民,追不上網紅。」
「記者的故事其實是大家的故事」劉致昕分享其實看完這部片與觀察近年大眾對於該紀錄片疏遠的反應些許擔憂,並強調紀錄片所欲傳遞的訊息在於新聞價值, 這段故事並不僅侷限於菲國,亦如實的發生在臺灣社會。
圖說:《真相製造》作者劉致昕提及,紀錄片的故事並不僅侷限於菲國,亦如實的發生在臺灣社會。 (攝影:朱萬澤/楊宗翰)
圖說: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黃兆徽分享道,AI是一把雙面刃,還是要建立媒體素養,判斷假訊息真偽與學習真實資訊獲得管道。(攝影:朱萬澤/楊宗翰)
使用AI過濾資訊的同時,如何不被資訊戰帶風向?
「AI是一把雙面刃,還是要建立媒體素養,判斷假訊息真偽與學習真實資訊獲得管道」黃兆徽進一步分析在人工智慧蓬勃發展的時代透過AI製造和擴散的假訊息更為氾濫,社群媒體很容易被大量資訊掌控、帶動風向。但另一方面也能妥善運用AI去過濾假訊息或觀察假訊息的監控機制。她強調,真假訊息的查核光依賴事實查核訊息基金會檢核並無法完全跟上假訊息傳播的速度,保持警覺和強化辨識真相的能力尤為重要。
如何擁有「真實」?
在提問環節中,一位觀眾提到過往美國大選中的「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相關事件,指出該公司如何透過社群媒體及電商操作來影響政治輿論。他對事實查核是否能夠超越個人價值認知的影響提出了疑問,並詢問如何辨識資訊的真實性。
劉致昕回應人們應謹慎看待科技對資料的影響。他提及多數資料分析公司對於能否操作人的認知皆有信心,然而的實效性仍有討論空間。劉致昕提醒,現今已有許多提供正確訊息的媒體與數位化的政府公告資料,倘若缺乏動機,即使資訊已經存在,仍難以辨識。他認為主動查證是避免被誤導的關鍵。黃兆徽則提醒,AI偵測能協助識別資訊操控,但民眾應了解真相與認知操作間的微妙關係,進一步強調媒體與AI素養的重要性。
圖說:李姿儀老師分享,新一代在運用數位工具更具優勢,並建議妥善利用與多嘗試實體交流。(攝影:朱萬澤/楊宗翰)
面對闢謠地獄,堅持查核價值
映後討論中,觀眾分享了面對大量假訊息的疲憊感。對此,黃兆徽表示,雖然查核過程漫長困難,但仍具重要意義。AI雖能幫助過濾假訊息,但面對巨量資訊,公眾仍需獨立思考、持續學習。劉致昕則鼓勵大眾應善用數位工具,並珍惜實體交流的機會,以增強理解真實資訊的能力。李姿儀老師分享道,新一代在運用數位工具更具優勢,並建議妥善利用與多嘗試實體交流。老師認為實體互動不僅能增進對真實的理解,也可促進掌握事實的能力。
圖說:對於運用AI協助事實查核的疑慮,劉致昕認為理解AI背後的運作與資訊來源是避免恐懼的關鍵,黃兆徽則再次強調媒體素養的重要性。(攝影:朱萬澤/楊宗翰)